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

香煙是如何從「聖藥」變為「毒草」的?香煙的歷史

香煙征服世界
  除了新大陸,哥倫布還發現了什麼?
 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抽到香煙,最應該感謝的是哥倫布。從歐洲人第一次踏上美洲始,煙草便隨著歐洲人的腳步遍及全球。
  印第安人是最早的煙民,哥倫布從美洲回到歐洲後,「能從嘴裡吐出煙霧」的印第安人形象便在歐洲人中傳播。在隨後的新大陸探險中,當地土著吸食煙草的情況得到了更詳盡的描述。西班牙傳教士巴塞洛繆·德·拉斯·卡薩斯參加過哥倫布船隊的第二次美洲大陸航行,他在其著作《印第安人史》裡寫道:「一路上我們都能看到當地人,無論男女,手裡拿著一根點燃的木炭和一些草狀的植物。他們一邊走路,一邊點燃草葉,享受其散發出來的芳香。」
  從好奇到嘗試,歐洲人很快成為新的煙民。僅僅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十幾年後,抽著煙的歐洲人形象已經在航海家的日誌中大量出現——「每天有很多海員從新大陸返回歐洲,他們的脖子上大都掛著一種用棕櫚葉做成的小煙斗。海員們認為吸入的煙霧不僅可以抗餓解渴,還可以驅除疲累恢復體力。就如醉酒一般,味道濃烈的煙霧讓他們大腦徹底放空,精神也由此得到放鬆。」

Cigarette 1.jpg


印第安人是最早的煙民
  不僅僅是放鬆身體,在當時的歐洲,香煙更被作為藥物使用,例如西班牙人最早就稱煙草為「聖藥」。煙草藥用在印第安人中相當普遍,例如印第安女人從不抽煙,但她們在肚子不舒服的時候,往往會在腹部抹一點熱油,然後把煙草葉放在火灰下加熱,之後熱敷在肚子上。
  十六世紀,歐洲將煙草作為治療牙痛、寄生蟲病、口臭、破傷風的藥物,部分歐洲人甚至認為可以治療黑死病。英國伊頓公學每天早晨都會讓孩子們吸煙以躲避癌疫。煙草藥用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,在這個階段,人們普遍將藥用植物的葉子捲成煙卷點燃,病患通過吸入煙卷散發出的煙霧,以驅除體內病痛。19世紀上半葉,生理學家阿爾芒-特魯索曾提出這樣的理論:「使用煙草的煙熏療法有利於治療呼吸類疾病。」

Cigarette 2.jpg


對煙草的熱愛並不止於男性,歷史上女性的抽煙率也曾經很高。影星奧黛麗·赫本無疑是女煙民中較為著名的一位。
  煙草廠家更是大力推廣藥用的煙草。19世紀末,藥用煙卷的廣告充斥了各大報紙版面。在當時的法國報紙上,除了抗風濕藥酒、勒拉斯磷化鐵和哈爾萊姆藥油之外,還能看見各個牌子的香煙廣告,例如「迪娃」(Diva)、「吉布森女孩」(Gibson's Girl)等。不過,法國人更偏愛具有東方色彩的「印度煙」,它以抗哮喘的療效而聞名。
  從美洲到歐洲,再到中東,抽煙很快成為幾乎是全人類的愛好。1575年,西班牙人帶著煙草橫渡太平洋,將其傳入菲律賓;1590年,煙草傳進日本。16 世紀至17 世紀,頻繁的戰爭加快了煙草的推廣和普及。例如,出征德意志北部的奧匈帝國皇家軍隊將煙草帶到了奧地利和匈牙利;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(Gustave II) 的軍隊則把煙草引進了瑞典。在荷蘭,煙草的出現源於西班牙的軍隊和稅收。
  可以說,香煙僅用了200年的時間即征服了世界。無論是作為「聖藥」還是緩解疲勞的神奇作物,煙草迅速成為各個階層喜愛的休閒良品。但當時沉溺於縹緲芳香煙霧中的人們大概不會想到,僅僅100餘年後,煙草會作為「健康殺手」被人們嫌棄。


  從教會禁煙到尼古丁的發現
  與現代人出於健康考慮而禁煙的目的不同,人類最早禁煙的原因來源於宗教。對於部分歐洲人來說,瀰漫的煙霧讓人聯想到邪教的儀式,而煙草本身更被視作魔鬼的產物,散發出「黑彌撒」。
  1642年1月30日,教皇烏爾班八世頒布了教旨《為了將來的回憶》。其中寫道:「令人厭惡的煙草汁液沾污了神聖的教袍,刺鼻嗆人的煙味污染了神聖的殿宇,也讓那些一心向好的教徒們感到無比憤慨。吸煙者們早已將對神明的敬畏之心拋之腦後。」很快,烏爾班八世發佈了將所有吸煙者逐出教會的教令:「無論個人還是團體,無論男女,無論普通民眾還是神職人員,任何人無論以嚼、吸或抽煙斗等任何方式在教堂內吸食煙草都將被逐出教會。」
  然而,這些禁令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並不十分有效,以至於英諾森十一世不得不於1681年重申其前任的禁煙通告。基督教會的反煙行動還是以失敗告終。

Cigarette 3.jpg


改變香煙歷史進程的狗
  學界介入反香煙運動可以作為禁煙史的轉折點。1828年,德國化學家W.波塞爾特(W.Posselt)與L.萊曼(L.Reimann)首次從煙草中分離出一種有害的活性物質,並將其稱為「尼古丁」。此後,「煙草無害」的觀點開始受到質疑。19世紀中葉,關於煙草的調查和試驗更是證明了煙草的危害性:
  「將一隻小狗或小貓放進含有300立方英吋空氣的空間裡,然後將8克煙草燃燒後所產生的煙霧引入其中。一刻鐘過後,動物開始出現中毒症狀;半小時或45分鐘後,試驗對像死亡。」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克勞德·伯納德(Claude Bernard)深入研究了尼古丁對神經系統的影響,並明確指出它所具有的毒性:「幾滴尼古丁提取液就能毒死一條狗,0.06克就能毒死一個人。」
  來自煙草廠的調查無疑支持了這一說法,法國人維克多·梅拉(Fran?ois-Victor Merat)在《醫學大辭典》(1821)中提到:「煙廠工人們普遍面黃肌瘦,常患有哮喘、腹瀉、便血、頭暈頭痛等症狀。」

Cigarette 4.jpg


大仲馬將自己對煙草的狂熱帶進了小說,以至於後世有了著名的香煙品牌——基督山雪茄。
  1868年7月11日,早期的民間反煙草組織「反對濫用煙草聯盟」(AFCAT)在法國成立。《茶花女》的作者小仲馬隨後也加入這一組織,據說是因為其父大仲馬嗜煙如命的習慣讓小仲馬相當反感。
  有意思的是,作為世界首次無產階級運動,巴黎公社在法國禁煙運動中也起了重要的反面作用。巴黎公社運動後,法國醫生若利寫道:「可以肯定的是,在酒精和煙草的雙重影響之下,興奮的情緒達到了極致……否則的話,正常人絕不可能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。」
  不只是德國和法國,倫敦於1853年即成立了"英國反煙協會"(BATS)。與此同時,美國馬薩諸塞州、愛荷華州、田納西州以及北達科他州也相繼推出限制香煙的法令。加拿大各州也陸續頒布禁止向青少年售煙的法令。
  然而,禁煙運動好景不長。隨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催生了煙草消費的大量增加——無論是士兵、政治家還是普通民眾,戰爭帶來的疲憊與煎熬都需要香煙來緩解。

Cigarette 5.jpg


民國時的香煙廣告
  二戰後,反煙草運動繼續發展。最重要的是,在發現尼古丁之後,煙草新的一個危害也浮出水面:英國醫學界首次發現了抽煙與癌症之間的關係。
  1954年,4000名英國醫生開始參與一項大型前沿醫學調研。20年後,他們得出結論:抽煙的後果遠遠超出呼吸系統所能承受的程度,長期吸煙極有可能導致平均壽命降低。這一重大發現造成的影響正如當時的《煙草雜誌》所說:「'這響亮的一擊』給反煙運動送來了科學的論據。」


  煙業反擊:我們生產健康的香煙
  但是,隨著香煙危害研究的不斷增加,煙草業並沒有坐以待斃。早在1880年,尼古丁的危害發現後不久,對於香煙過濾的研究就已經展開。1926年,匈牙利學者鮑裡斯·艾瓦斯(Boris Aivas)開始嘗試用捲起來的紙片代替藥棉,以達到為香煙過濾的效果。之後,日內瓦煙草公司勞倫斯採用了艾瓦斯的技術,並且應用於自己的產品中。到了1937年,法國國營的煙草公司也推出了「過濾香煙」阿尼克,其品牌名稱的意思就是「去除尼古丁」。
  二戰後,美國人掌握了更好的過濾香煙開發技術。羅瑞拉德公司出品的健牌(Kent) 香煙在1952年推出之後,很快就佔領了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。其時,香煙過濾嘴是由紙片層或者醋酸纖維條組成,多數附帶活性炭,以吸收部分可能刺激支氣管的微粒,以及煙草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。
  值得注意的是,當時有關煙草是否危害健康的爭論也被引入香煙廣告之中。20 世紀50 年代,法國羅德曼公司研發部門承認了煙草的危害:統計數據表明,肺癌與無節制地吸煙有很大的關係。諷刺的是,不久之後,該公司表示他們的過濾嘴香煙「黑貓」可以有效地避免吸煙的致命後果。

Cigarette 6.jpg



但是,煙草公司的反擊始終沒有佔據上風。二戰後,政府的參與促進了禁煙的發展——事實上,由於部分國家煙草業帶來的大量稅收,許多國家對禁煙並不抱支持態度——2003年的《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》頒布後,許多國家借鑒西方經驗,相繼出台「控煙條例」,例如禁止在公共場所抽煙、限制香煙廣告、禁止青少年抽煙等。
  最重要的是現代人對煙草的態度,與18世紀的全民抽煙形成了反轉——恐怕沒有幾個現代人是支持抽煙的。即使多年的資深煙民,其對待煙草的態度也像18世紀末英國著名散文家查爾斯·蘭姆描述的那樣:「一支,還行;兩支,更好;三支,鬱悶;四支,討厭;五支,耍賴。」
  參考文獻:
  1、[法]迪迪埃·努裡松:《煙火撩人:香煙的歷史》,三聯書店,2013年。
  2、溫韜:《對煙草科技與文化之關係的研究》,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,2014年。
  3、李隆慶:《新大陸的一份沉重禮物——煙草的發現、傳播及其他》,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05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